水文人风采

广东:推进水文事业新跨越 服务经济社会大发展

近年来,广东水文始终以确保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己任,牢固树立“大水文暨社会水文”发展理念,坚持基础建设与服务民生两手抓,坚持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水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法规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为推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行业特点和广东特色的发展路子,推动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的大转变,促进了水文服务的转型升级,并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服务防汛抗洪减灾

水文是水利的生命线。近年来,广东水文通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两大升级,全系统综合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省水文机构共有各类水文站点2000多个,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水雨情监测体系;建成洪水预报、水情会商、信息服务等体系,水文基础设施水平及测报能力再上新台阶,优质的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广东省水文局水情处被国家防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近年广东省台风、洪水频繁发生。特别是2013年,广东水情呈现出开汛早,台风多,降雨范围广、强度大,汛情猛等特点,先后受到20多场强降雨、8个热带气旋的影响或袭击,启动应急响应16次。5月中下旬,强降雨持续袭击广东多地,梅州、惠州、广州、河源等市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8月,受超强台风“尤特”及西南季风的影响,广东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尤其是粤西、粤东等部分地区出现了24小时雨量超过500毫米的极端强降水,其中惠东高潭镇24小时降雨量达到1000年一遇。北江支流连江发生100年一遇洪水,西江支流贺江、粤西的九洲江、鉴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洪水。9月21日,受超强台风“天兔”的袭击,珠江三角洲以东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风暴潮,妈屿、东溪口水文站分别记录到2.55米、2.88米的最高潮位,均接近50年一遇。面对接踵而至的暴雨洪水,全省水文干部职工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水情人员科学预报,积极参与省防总会商,及时做好水雨情信息的解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耳目和参谋作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水文测报各项工作,为各级领导部署防汛抢险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保障了乐昌峡水利枢纽、清远水利枢纽等在建重点水利工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积极参与抢险救灾

广东水文深入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水文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基层化、社会化、科学化、有序化,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国务院,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及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度评价。

2008年5月,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广东派出抗震救灾水文监测应急队。在救灾过程中,应急队不畏艰险,穿越生死线,三上唐家山,抢测堰塞湖水文数据,在堰塞湖工程排险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应急队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锋”称号,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李志敏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贺国庆、邹源盛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在为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工作中,广东水文人提出的水量调度方案在实际调度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水文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大江大河的水量、水质动态监测工作,加密全省县级以上水源地及重要水域水质的监测频率,为亚运会、大运会涉水赛事的赛场用水提供了保障,在成功举办两大国际性体育盛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亚运会组委会、大运会组委会的充分肯定,广东省水文局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11年春季,广东遭遇较为严重的旱情,流域江河来水偏少,出现持续旱情。水文部门全力开展应急监测预报工作,通过对河道、水库水情的监测,及时发布旱情信息及预报,指导地方科学调水、蓄水和用水,保障了深圳、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用水安全。

在处理近年发生的北江、汀江、贺江等几起水污染事故中,水文应急队伍快速反应,积极参与,提出了妥善应对方案,并全程做好实时监测及技术支持等工作,为确保水安全及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增强全省三防抢险救灾应急机动专业力量,省防总于2012年8月决定成立“省水文应急监测机动大队”,承担全省突发水事件的应急监测任务,成为全国水文行业第一支纳入省属防汛抢险机动队伍的水文应急队。特别是广东水文率先开展了水下地形测量的探索与研究,积极参与了堤围应急抢险、河道整治等工作,并取得了成功经验。这使广东水文真正成为一支“实用型”的水下救援队伍,得到了水利部、部水文局的充分肯定。2012年9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等领导现场观摩了广东省水文应急监测专项演练,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实用性很强的水文应急监测演练,也是水文监测技术的新跨越。

三、履行技术支撑职能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广东水文切实履行好“三条红线”的支撑职能,为省政府率先出台《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凸显了水文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

完善和优化站网,扩大监测范围。现已有水量、水质监测点850多个(其中水质监测断面466个,地下水监测点58个),国家重要地表水水功能区共197个(开展监测的有163个),覆盖率达82.7%;全省地表水水功能区共711个(开展监测的有328个),覆盖率达63.1%,惠及全省80%以上的城市供水人口。积极开展防洪评价、饮水安全保障规划、用水规划、节水规划、水功能区划等工作,为全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撑。

围绕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目前广东水文已建成10个全国一流的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拥有行业内领先的分析仪器280多台(套);率先开展了水质自动在线监测探索,现已建成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13座;此外,还建成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等,推进水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查询服务的自动化、标准化,实现了网上资料审核、资料共享,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水文信息服务。

广东水文部门按时完成了《广东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编制工作,积极完成2011年度水资源“三条红线”重要指标统计分析工作,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标。

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广东省水文条例》,赋予了广东水文全省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技术裁判员”的职能。履行这一职能,水文部门积极开展了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对新一轮用水定额进行修订,使各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广东水文编发了广东省水资源公报、管理年报、质量通报等水资源信息,为全省水资源配置网络提供了一流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并为广东省率先对2011年和2012年各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考核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四、加快监测监控系统建设 带动水文基础设施现代化

近年来,广东全省水文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水文项目建设空前提速,全力加快两大监测监控系统建设,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升级。其中广东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总投入5.8亿元,推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大推进、大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5月,广东水文完成了全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323处雨量站的建设任务,并上线正常使用;新建107个水位站、改建31个水文(位)站的土建工作现已基本完成;2012—2013年度实施方案提出的新建163个水文站、11个水情分中心、5个巡测基地等项目已全面启动。项目全部建成后,全省水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将有较大的提升,将为最大限度地确保广大中小河流沿岸和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投资估算3亿元的广东省水资源管理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正在抓紧推进。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六个层面、两大保障体系,其中六个层面包括信息采集传输、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源、应用支撑、业务应用和应用交互,两个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提升水功能区的监测能力、水文信息化的软硬件水平及水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水平,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手段及依据,民生水文服务大水利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

五、推进双重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水文法规建设

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部署,积极推进水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广州、惠州、佛山、清远、中山等12个地级市的水文局相继挂牌,并实现双重管理,使水文工作进一步融入地方,密切了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提高了水文部门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水文法规建设。历经4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11月2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广东省水文条例》,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水文机构的监测数据和分析评价结果是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的依据等内容,确立了水文在落实“三条红线”中的技术支撑地位。为贯彻落实好条例,广东省水利厅党组召开了专题会议,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广东省水文条例〉的通知》,编印了《广东省水文条例解读》,发送各级水利部门及有关部门,同时还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广场宣传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水文条例,使各级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水文工作。

双重管理体制改革与《广东省水文条例》的施行,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水文服务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防汛减灾及应急水文服务更加直接和富有效率,地方政府更加关心支持水文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在资金、项目及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水文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广东省水文条例》的施行,不但丰富了水文工作内容,延伸了服务职能,而且明确了地方对水文的投入,形成了关心支持水文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水文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意义重大而深远。

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推动水文科技进步

广东省水文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局、科技强局战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近些年,省水文局引进培养了博士12人,培养教授级高工9人,拥有副高职称人员116人;加强与高校合作,举办了中专、大专学历在职函授班,着力培养水文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急需的人才,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勘测工队伍建设力度,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新技能、新知识短训班,并通过承接项目、开展技能竞赛等手段,提升一线职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力推广巡测工作,解放了生产力;努力构建高效管理的运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水文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了水文职工的创新活力。广东水文在自动测报、在线监测、水资源调度及蓝藻毒素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水文行业前列,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荣誉。

加强城市水文研究。目前,广东水文已率先在广州、佛山等珠三角重点城市市区及城市边缘区域新建了27个城市内涝自动监测点,收集宝贵的实测水文资料;积极开展了雷达测雨、内涝预警模型的研究和探索,为全国同行探索与研究城市水文工作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

七、创新水文文化建设 塑造民生水文品牌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广东水文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文宣传工作及实施水文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的决定》(“六个一”工程即编好一本书、建好一个馆、设好一个库、落实一个标识、办好一个网、制作一部动画片)。为确保方案实施,省水文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强化了“影、馆、报、刊、网”五位一体的宣传阵地建设,水文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成了“广东水文展览馆”;出版了《南粤水文作品集》《广东省水文志》;成功制作了全国水文行业第一部水文化动画宣传片《护水双侠》(共5集),并在广东电视台、佛山电视台播出,还在中国水利政研会水文学组年会上播放,受到与会代表好评;建成了10个分局网站,新建了局机关职工文体活动室;按照部水文局要求,率先完成“中国水文”标识更换工作,提高了水文的社会知名度。此外,利用《中国水利报》、《广东水文》专刊、《跨越》、《江河潮》等多种媒体,挖掘和宣传典型,提升了水文在地方的影响力。水文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得到了水利部水文局的充分肯定,增强了广东水文自身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全系统形成了无私奉献、团结干事的良好风尚,并在抗击台风、暴雨、洪水等难险测报工作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助推全省水文文明建设再创新佳绩。2011年,广东省水文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詹戊兴从省直机关18万名党员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广东省直机关十位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社会上树立了水文的良好形象和民生水文品牌。

八、谋划改革发展蓝图 推进民生水文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出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信心。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建设美丽广东,推进广东水利改革发展,为今后全省水文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当前广东水文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落实《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为水文发展拓展了服务空间;贯彻实施《广东省水文条例》,为做大做强广东水文提供了法规保障;广东水利投入增加,为加快水文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广东水文“十二五”规划总体资金投入将突破13亿元。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广东“大水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广东推进民生水文新跨越、全面提升水文的社会综合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机遇,广东省水文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谋划,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以服务民生水利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力求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水文管理、完善水文监测、增强应急能力、提升技术水平、拓展水文服务、贯彻《广东省水文条例》上有新突破,争当全国水文科学发展排头兵,为民生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1月26日刊登在《中国水利报.民生水利水利周刊》专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