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圣柱在荆山水文站与同事一起,对缆道运行作汛前检查。?
省水文系统都知道江门水文分局有一个冯叔,他默默奉献在水文基层一线30多年,敬业奉献、专业技术过硬,赢得水文人的尊敬。近年来,冯叔因患胃病,身形消瘦不少,但仍活跃在水文一线。冯叔全名冯圣柱,阳江人。1981年,冯叔从基层水文测报工做起,2009年,冯圣柱任江门水文分局阳江水文测报中心主任,主持做好测报中心的水文情报预报分析工作,为阳江市三防工作作出了贡献。江门水文分局阳江水文测报中心多次被评为省水文系统先进集体;他个人也多次在省水利系统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同时获得省水文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基层水文职工等称号。2011年,冯叔获邀到国家水利部水文局介绍和推广水文行业在阳江地区的开展成果与经验,获得了广泛好评。日前,本报记者驱车前往江门水文分局阳江水文测报中心,了解冯叔背后的故事。
文/图 记者 徐铃静 赵可义 李小龙
通讯员 武振红
暴雨夜螺旋桨
被渔网缠住
冯叔在水文岗位一干就是30多年,一如他的父亲。
1981年8月,19岁的冯圣柱高中没毕业,就接过父亲的班,来到阳江市漠阳江上的双捷水文站,成为一名水文测报工。那个年代,水文岗位很多“父子兵”、“夫妻档”。一是水文工作辛苦、枯燥,没多少人愿意干这行;二是水文人吃“皇粮”,算是个“铁饭碗”。
漠阳江之于阳江,犹如潭江之于江门,是阳江的母亲河。漠阳江贯穿阳江市阳春、阳东、江城等三个县级行政区域,受山区地形的影响,漠阳江“性情”不稳,尤其每逢汛期,漠阳江更为“善变”,因而对漠阳江流域水清、雨情的准确检测尤为重要。测水位、蒸发量,监测水质、雨量、流量……成为年少的冯圣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工作之余,为了补充理论知识,1985年,他就读省水利水电学校陆地水文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双捷水文站继续从事水文勘测工作。因工作出色,1991年,冯叔任双捷水文站站长。
上世纪90年代的水文人都不会忘记1998年6月的那场大洪水,冯叔对此也记忆深刻。那年6月24日晚,双捷水文站开始下暴雨,24小时内,降雨量竟达到400毫米至500毫米。
为确保提供准确的洪峰数据,冯叔等5人要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测验一次水流,因水势险、急,每测一次要2—3个小时。当时,冯叔5人划着一条小木船往返于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突然船的螺旋桨被异物卡住,船失去动力,像一片叶子被洪水冲来冲去。冯叔发现,螺旋桨被渔网缠住,他和另外一人轮流下船,用携带的小刀割渔网,但是水流很急,稍有不慎,就会被洪水冲走。最终渔网被割破,船恢复了动力。冯叔5人继续完成了测流。
那晚,双捷水文站测得最高水位是8.24米,为该站历史第二;最大流速2.02米/秒,创下该站历史纪录。
听见下雨就往外跑
“人家下雨是往家跑,我们是往外跑,而且雨势越大,还越不能耽搁。”冯叔说,“现在已经成了职业病,晚上听见雨声就睡不着。”
在冯叔的记忆中不知有多少个未眠之夜。2013年8月15日,“尤特”台风登陆时,阳江荆山水文站遭遇洪水险情。当晚,强劲的水流在上游飘来的垃圾的夹裹之下,将流速仪连同水文缆道一起拽入水中,因为缆道建在水文站一建筑的房顶上,如果被洪水冲走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当晚11时许,刚下班回到家的冯叔获悉后,冒雨来到水文站,与其他同事划着竹排在湍急的水流中,将缆道上的垃圾清除掉,缆道复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等修复好缆道已经是次日凌晨6时。
“当时哪有想那么多,想到的就是提供准确的数据,但现在想想,还是有些后怕。”冯叔说。
一线基层水文站少有的高工
“每年汛前检查,数据测报、采集,报讯、资料整编、整理,所做的工作年年如此,很枯燥,要耐得住寂寞。”冯叔说。
虽对水文枯燥的工作节奏有所准备,但冯叔也坦承,曾一度想辞职:“那是1992年,看人家到外面去打工,我也准备去深圳打工,已经联系好了。向江门水文中心写了辞职报告,但上面不批,只能回来继续干水文。”
“当时,我感到自己的工作还是不可或缺的,打消了走人念头后,立志继续做水文。要做,就要做好,当时我在水文站,每年的资料整编评比在江门水文分局都是第一名。”冯叔说,干水文,责任心很重要。“水文人一定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工作才能干好。每天都跟数据打交道,而且数据很细,一张表上密密麻麻,要去核对、去算,一粗心,往往会出错。”
“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冯叔没有说出多崇高的理由。
正是凭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对工作的严要求,冯叔练就了一身技术过硬的水文技能,获得大家的认可,1991年,他任双捷水文站站长,2009年,任江门水文分局阳江水文测报中心主任。
冯叔除了技术过硬外,还善于思考总结,运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他参与编写完成了漠阳江水资源状况调查分析,水资源公报,阳江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报告,以及独立完成《双捷站单沙采样位置分析报告》、《漠阳江流域典型枯水年降雨径流分析》等学术论文。
2013年,冯叔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成为省水文系统基层水文站少有的高工。
遗憾
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谈起自己的领导角色,冯叔提到最多的是“带头干”:“在基层工作,自己技术要过硬,才能服人。你都做不了,人家看得起你吗?做什么事情,自己要先做得来,起码起到标杆作用,人家全看你,你干,他们才干。”
这种实干精神,来自于冯叔的父亲。其父冯明碧也是一位“老水文”,在阳江市北津港风暴潮站工作了一辈子。冯叔年幼时常跟随父亲到站里玩。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时常划着一条小船下海测潮位。
冯叔回忆说,有一次风浪较大,父亲划船出海去了一个小时都没回来,当时很紧张,因担心父亲,不禁哭了起来。在焦急等待中,父亲最终浑身湿透地回来了。原来,当时风浪大,父亲不慎落水,在海水中挣扎了许久才爬上岸来,怀表也被海水浸坏。不过,父亲最终还是完成了当天的检测。这次经历让冯叔终身难忘。
“2011年,(81岁的)父亲病重,当时我工作太多了,都没有时间去医院看他。一天,当时我在水库采样,接到弟弟的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说到这儿,一直表情严肃的冯叔眼圈湿润了,“赶到医院时,我能看到他,他已经看不见我了。”冯叔想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泪水还是流了下来。停顿几秒,情绪稍有平复的冯叔说:“哎……我父亲走得太快了。”
?